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“把脈”
《大學生社交網絡使用與(yu) 抑鬱的關(guan) 係及幹預研究》是一部關(guan) 於(yu)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著作。
如今,人們(men) 的生活模式、工作狀態和交往方式與(yu) 以往相比發生了很大變化,已經突破了物理空間、時間空間和現實空間限製,延伸至網絡空間。大學生比較容易接受新鮮事物,使得社交網絡已演變為(wei) 其“第二生活空間”。這種“第二生活空間”的不斷拓展正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大學生的學習(xi) 生活方式、思維模式和做事方法,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產(chan) 生了巨大影響。
抑鬱是一種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。大學生是抑鬱的易感人群之一,也是社交網絡使用的主要群體(ti) 之一。一方麵,大學生通過社交網絡平台進行人際溝通、情感表達、信息交流,社交網絡平台為(wei) 他們(men) 拓寬了社交空間、搭建了展示平台、提供了釋放渠道;另一方麵,社交網絡會(hui) 使人在“第二生活空間”達到忘我的境界,“手機控”現象就是社交網絡使用不恰當的外在表現,如果不能及時調整幹預,可能會(hui) 逐步發展成為(wei) “問題性社交網絡使用”,從(cong) 而對大學生心理健康、人際關(guan) 係等產(chan) 生很大影響。因此,開展社交網絡使用環境下大學生抑鬱預防策略研究已刻不容緩,且意義(yi) 深遠。
為(wei) 此,西安交通大學教授陳永華開展了這方麵的研究,並將研究成果撰寫(xie) 成《大學生社交網絡使用與(yu) 抑鬱的關(guan) 係及幹預研究》一書(shu) 。該書(shu) 以解決(jue) 問題為(wei) 導向,以實際應用為(wei) 驅動,以理論探索為(wei) 支撐,以策略提出為(wei) 目標,通過實證研究,係統地分析了社交網絡使用與(yu) 大學生抑鬱症狀之間的關(guan) 聯,並提出了針對性的幹預策略,為(wei) 培養(yang) 大學生理性、積極的心態,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提供理論及實踐支撐。
研究設計嚴(yan) 謹。作者采用了多階段分層隨機抽樣方法,確保了樣本的代表性和研究結果的普適性。作者對陝西30所高校中的19105名大學生進行調查,確保了研究的廣泛性和結果的代表性。
書(shu) 中對中介效應的探討引人注目。作者通過結構方程模型,揭示了孤獨感和社交網絡暴力在社交網絡使用與(yu) 抑鬱之間的中介作用,這一發現不僅(jin) 豐(feng) 富了現有的文獻,也為(wei) 後續的幹預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。此外,書(shu) 中對幹預策略的探討,如社交網絡使用心理團體(ti) 輔導,為(wei) 實踐工作者提供了可行的指導,具有很高的應用價(jia) 值。
本書(shu) 內(nei) 容豐(feng) 富翔實。一是調查大學生社交網絡使用、心理健康現狀及其影響因素;二是以微信使用、每天使用社交網絡時間、社交網絡成癮為(wei) 自變量,領悟社會(hui) 支持、孤獨、社交網絡暴力、自我呈現等為(wei) 中介變量,抑鬱為(wei) 因變量,構建相應結構方程模型;三是基於(yu) 中介效應各因素探究分析社交網絡使用對抑鬱作用機理,構建大學生抑鬱幹預策略理論模型;四是根據大學生抑鬱幹預理論模型開展相應的幹預試驗,並提出相應的大學生心理危機幹預策略。
本書(shu) 在提出幹預策略時,不僅(jin) 關(guan) 注問題的解決(jue) ,還強調了預防的重要性。書(shu) 中提出的幹預措施,如心理團體(ti) 輔導、時間管理培訓、人際溝通能力提升等,都是針對性和操作性強的實用策略,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學生自我管理具有指導意義(yi) 。
此外,該著作創新性地提出了社交網絡使用時間與(yu) 大學生心理健康之間的相關(guan) 關(guan) 係。作者研究發現,大學生使用社交網絡時間在每天3小時至4小時時,抑鬱和孤獨均出現最低點,領悟社會(hui) 支持出現最高點;隨著使用時間的增加,超過4小時,抑鬱、孤獨急劇升高,領悟社會(hui) 支持水平急劇下降。這說明大學生每天使用社交網絡對心理健康影響的臨(lin) 界值在3小時至4小時之間,超過4小時會(hui) 增加抑鬱的風險。這一定量結論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現有研究的不足,對於(yu) 引導大學生合理控製社交網絡時間,預防抑鬱現象的發生具有重要指導意義(yi) 。
豐(feng) 富了心理學、社會(hui) 學以及教育學的研究內(nei) 容和相關(guan) 理論,是該著作的重要價(jia) 值。該著作從(cong) 學科交叉的視角,綜合運用統計學、心理學、社會(hui) 學等多學科知識,深入分析和探索大學生社交網絡使用與(yu) 抑鬱的關(guan) 係及其對抑鬱的作用機製;全麵研究了抑鬱與(yu) 社交網絡成癮、社交網絡暴力、自我呈現、孤獨等的相關(guan) 性,彌補了導致大學生抑鬱多因素研究的不足,為(wei) 及時幹預大學生抑鬱現象的發生提供了理論指導和技術支撐;構建了以領悟社會(hui) 支持、孤獨、社交網絡暴力等為(wei) 中介變量的中介效應模型,證實了各因素在社交網絡使用與(yu) 抑鬱間的中介效應,進一步分析了社交網絡使用對抑鬱的作用機理;設計出大學生抑鬱幹預研究策略路線圖,進行大學生抑鬱幹預研究,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幹預策略,開拓了網絡心理學的研究範圍,為(wei) 社交網絡使用下心理問題的研究提供了豐(feng) 富的理論價(jia) 值支撐。
書(shu) 中,作者探析了陝西省大學生使用社交網絡的總體(ti) 情況,能幫助大學生群體(ti) 更好地認識自我、高校管理者有針對性地采取綜合措施,引導大學生正確合理使用微信、QQ等社交網絡平台;研究了大學生的社交網絡成癮、社交網絡暴力、自我呈現以及心理健康各因素如抑鬱、孤獨等的現狀,有助於(yu) 引導大學生理性認識和使用社交網絡平台、合理規劃人際交往方式,培育大學生理性平和、樂(le) 觀向上的健康心態,有助於(yu) 更好地在大學生群體(ti) 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,幫助大學生平衡好線上社交和線下生活的關(guan) 係,引導大學生合理開發利用“第二生活空間”;針對有抑鬱問題或抑鬱傾(qing) 向的學生,該著作的相關(guan) 理論可為(wei) 尋找問題根源提供參考,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預防幹預。
該書(shu) 敘事過程邏輯合理,統計分析方法準確,數據來源可信,將定量研究分析和案例訪談相結合,不僅(jin) 為(wei) 學術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,也為(wei)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幹預實踐提供了寶貴的參考。(金台資訊)